您正在浏览:
  首页 >> 深圳课程 >> 中国地质大学深圳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深圳)在职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招生
来源:www.szedu.net 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时间:2017/4/14 17:03:21
培训学校:中国地质大学深圳研究院
课程名称:中国地质大学(深圳)在职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招生
课程学费:电话咨询    开课时间:常年滚动开班
上课地点:深圳地区
关键词:深圳在职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招生 中国地质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招生
咨询热线: 0755-88842400 0755-83692700 0755-88844436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师职业背景密切相关的硕士学位,该专业学位的设置主要在于培养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学员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学位。

一、报考条件

    2011年7月31日前获得学士学位,或者2010年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以及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

    报考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限制,入学前未达到上述年限要求而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的,须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两年以上,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后,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报考软件工程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限制,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的,须修完研究生课程并结合集成电路工程或软件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后,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二、报名方式

    采用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网上报名工作启用全国统一报名平台。考生在6月25日至7月10日期间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以下简称“学位网”,http://www.chinadegrees.cn),按要求注册、提交报名信息和上传本人电子照片,网上缴纳报名考试费。考生在查阅本简章“招生专业索引”后,务必在网报“报考院系”一栏填写清楚拟报考的学院名称。考生网上缴费成功且照片审核通过后,打印报名系统生成的《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样表见附件1),在7月中旬各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现场确认点验证、确认报名信息。

    现场确认时,考生须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港澳台身份证件、华侨身份证或外籍护照)、学位和学历证书原件以及《报名登记表》到现场确认点,由工作人员核验,通过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鉴别仪验证报名信息。报名信息一经签字确认,一律不得更改,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自负。

    考生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工作,逾期不予办理。只完成网上报名但未在规定时间内办理现场确认手续的,本次报名无效,所缴报名考试费不予退还。

10月15日后,考生可在学位网(http://www.chinadegrees.cn)下载准考证。

三、资格审查

    考试成绩发布后,通过我校公布的复试分数线的考生登录学位网下载本人《2012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审查表》,本人签名后将该表交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下同),核准表中内容、填写推荐意见,并在电子照片上加盖公章,然后按要求在复试时将《2012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资格审查表》、学历、学位证书等材料交我校研究生院进行资格审查。如考生持境外学历、学位报考,资格审查时须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

四、考试工作

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采取两段制考试方式。

第一阶段:所有考生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简称GCT),该阶段主要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考生取得的GCT成绩一年有效。GCT考试时间为:2014年10月26日。“GCT”命题依据《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指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考生入场考试时将核验准考证、二代身份证。

第二阶段:达到我校相应工程领域规定的GCT成绩复试分数线的考生,持本人的GCT成绩,到我校申请参加学校自行组织的相应工程领域的专业考试和相关测试。

五、招生工作

1、我校2014年项目管理领域招生名额为100-150人(等教育部最后下达招生指标),其它工程领域招生名额不受限制。

2、录取分数线由我校自主确定。学校将根据考生的GCT成绩、专业考试及相关测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

六、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

    学校根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制订有关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按本工程领域并结合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的实际需要设置。

七、学制与学习方式

    学员以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学校按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正规和系统的培养,一般时间为三年,最长不超过五年。

    由考生所在单位自行组织合格生源达到一个整班(25人以上),可以先开班上课修学分,后参加入学考试,学校可安排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师到考生所在单位集中上课。

八、学位授予

    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按培养方案的要求,取得规定学分,通过学位论文(设计)答辩,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作出决定,授予工程硕士学位,发给工程硕士学位证书。工程硕士学位证书格式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制定,由中国地质大学颁发。

九、工程硕士招生专业领域

(一)建筑与土木工程    代码 430114

工程学院主要研究范围

1、岩土工程数值模拟理论与应用

2、岩土加固新理论与新技术

3、工程项目管理

4、室内与景观设计

5、建筑工程设计及施工管理技术

6、岩土工程施工技术

7、地下建筑与桥隧工程

8、安全科学与工程

(二)水利工程    代码430115

工程学院主要研究范围

1、坝基岩土体稳定性评价      

2、库岸稳定性与工程治理

3、水库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研究  

4、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评估

5、水库渗漏分析与防治         

6、水工结构设计与仿真

(三)地质工程    代码430118

工程学院主要研究范围

1、钻探与钻井工程

2、岩土工程施工技术

3、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

4、地质工程中的信息化设计与施工

5、岩土体工程性质理论与实验研究

6、地下建筑工程

7、安全科学与工程

8、非开挖工程

(四)矿业工程    代码 430119

工程学院主要研究范围

1、系统安全与计算机应用

2、安全仿真及软件开发

3、矿山火灾与爆炸灾害控制

4、矿山爆破安全技术

5、矿山安全评价与安全管理体系

6、矿山安全风险控制

7、地下建筑与矿山安全技术

(五)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代码 430120

工程学院主要研究范围

1、钻井工程

(六)安全工程    代码 430125

工程学院主要研究范围

1、系统安全与计算机应用

 2、安全仿真及软件开发

3、火灾与爆炸灾害控制

4、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

 5、安全评价与安全管理体系

6、现代安全管理技术

7、地下建筑与矿山安全技术

(七)环境工程    代码 430130

工程学院主要研究范围

1、系统安全与计算机应用

2、安全仿真及软件开发

3、环境安全控制技术

4、环境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

5、灾害的环境效应与安全预警

6、工程环境灾害风险评估与控制

7、三废处理技术与企业环境保护管理

(八)项目管理   代码 430140

工程学院主要研究范围

1、建设项目管理

2、工程项目管理

3、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

4、安全工程管理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教育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资助的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拥有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底蕴深厚,历史沿革系京汉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相关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学校于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70年迁出北京,1975年定址武汉,并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 1978年,在旧校址设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建校以来,地大人锲而不舍、开拓创新,用智慧与汗水,用献身祖国地质事业的豪情壮志,谱写了地大辉煌的乐章,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之才,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毗邻光谷,环境优雅宜求学学校位于美丽的东湖之畔,苍翠的南望山下,毗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中国光谷”,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逸夫科技博物馆,是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学校占地面积约1700亩。长约380米的“地大隧道”贯通学校西、北校区,记载着上亿年历史的化石林与现代化的教学楼宇交相辉映,勾画了东校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井然有序的现代化教学楼群、窗明几净的学生公寓、设施先进的实验大楼、宽阔的林荫大道,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目标远大,地球科学创一流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学校顺应时代潮流,坚持突出办学特色,完善学科体系,提升办学水平,完成了从单科性大学向多科性大学的战略转变。全校师生把“建设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确立为办学的阶段性目标,把“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确立为办学的长远目标。正是在这一远大目标的指引下,学校的各项事业正全面推进,学校的发展空间广阔而深远。师资雄厚,办学实力呈强势学校拥有一支研教并重、实力雄厚的优秀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000余人,专任教师160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177人,教授390人,副教授450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5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楚天学者计划”累计入选教授3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05人。近5年来,学校新增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4人。2008年,我校成秋明教授成为继我校赵鹏大院士之后,再次荣获国际数学地质学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的第二个亚洲人。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各类研究院(所、中心)9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1个。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形成了以科技文献为主体、地球科学类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目前学校收藏各类图书资料共计200余万册,其中纸质图书资料200余万册,中文电子图书80万册。从上世纪50年代起,学校相继在周口店、北戴河、三峡等地建立了6个教学实习基地。其中周口店野外实习基地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依托三峡秭归实习基地,正在建设的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其影响辐射全国。学科集优,科研成果谱新篇学校大力构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的学科体系,在继续巩固地学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应用科学、前沿科学,与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纳米、材料、生物、能源、环保等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两个专业全国排名第一,被列为自然科学、理学A级以上学校。学校现有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与“地质学”2个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有17个学院(课部)、59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硕士学位授予点120个,博士学位授予点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具有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艺术硕士(MFA)、法律硕士(J.M)等5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包含17个专业工程领域。学校历来十分重视科技工作,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主持、参与各类科学研究2000余项,2009年学校科研合同经费达2.45亿元。 2005-2009年,学校主持“863”项目及子课题、“973”课题及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200余项。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50余项。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荣获“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的殊荣;2004年,我校作为唯一的高校参加了被称为“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的国家级高科技工程——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科学研究。在“神舟”飞船的7次顺利飞行中,我校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独立研发的MAP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飞船的“返回搜救系统”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我校师生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杂志Nature上发表论文4篇。2008-2009年,学校共有15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关键工程,巴东野外大型综合试验场于近期投资开建。该试验场集滑坡灾害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将为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与国土资源部法律事务中心联合共建“国土资源安全与法律环境实验室”,在“部部共建”上迈出坚实步伐。 2009年,成功申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使我校成为湖北地区第四个拥有军工项目科研生产完整资质的高校;顺利通过国军标(GJB)质量管理体系复审,成立了2个“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预研分中心。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中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光盘版收录,英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收录,2009年,《地球学科》学报荣获首届湖北出版政府期刊奖并入选“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 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以人为本,厚精广博育英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在校学生近2.6万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近1.8万人、硕士研究生4000人,博士研究生1000余人,专业学位研究生2200余人,各类留学生300余人。学校积极推进学务指导制度,不断完善学分制,充分发挥教师育人的主体作用。在不断加强教学基本设施、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加大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力度,创新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机制,建立了创新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培养制度。全面实施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在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评估,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学校已建成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有数十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周口店已建成“全国地质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野外实践)基地”,电子电工、计算机、大学化学、大学物理、地质工程等已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有工商管理和艺术设计两个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2004年我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湖北省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为激励学生学习,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设立了丰富的奖助学金,制订了完善的奖助制度。学校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每年为学生贷款达到2200万元,国家、学校、社会每年为我校学生提供的奖励资助金额近2700万元。学校除设立近半数学生享有的普通奖学金外,还设立了地质之光奖学金和周大生珠宝奖学金等在内的近50项各类奖学金。遵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提出的“基础要厚实、专业要精深、知识要广博”的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启动了“李四光计划”、“池际尚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也获批准。学生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高水平赛事中捷报频传。2009年,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在“挑战杯”上海世博会专项竞赛中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综合成绩排名全国第一。同时,在世界杯机器人足球仿真赛、全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等赛事上也取得了优异成绩。学校始终把艰苦奋斗作为学生思想教育活动的主题,大力弘扬“地大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爱校、建校、兴校的思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校重视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建立教学生产实习基地,使学生广泛参与生产实践,广泛接触群众,在实践中感悟创业的苦与乐,在奋斗中升华人生境界。学校把弘扬优良体育传统与艰苦奋斗教育相结合,全面锻造学生强健体魄和健全人格,逐步形成了具有浓郁体育氛围和特色鲜明的体育体系。我校体育健儿在国际重大体育比赛中,取得100余块金牌、200余块银、铜牌的好成绩,连续5届蝉联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校长杯”。2006年10月,学校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世界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放眼世界,交流合作达四海学校主动适应教育国际化趋势,积极开展对外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有效促进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先后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150多所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或结为友好学校。近年来,学校公派出国访问、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师生每年超过200人次,邀请来校访问讲学的国外专家、友人每年超过300人次。随着学校2个项目被列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工程”),中匈首个联合环境科学与健康实验室落户我校,由我校作为支撑大学的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的正式挂牌,以及“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的建成运转,我校的国际化合作办学更加广泛和深入。桃李芬芳,展望未来更辉煌近60年来,地大人才辈出,桃李遍天下。从学校走出的十万余名毕业生,在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展示着地大人卓越的风采。其中,有27名毕业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温家宝等一批党和国家的高级管理人才,有欧阳自远等在不同的科技领域指点江山的“首席科学家”,有国际地科联前主席张宏仁等地学杰出人才,有王勇峰、李致新等征服了七大洲最高峰的世界级登山健将,有高崚等多次获得奥运金牌、为国家争得荣誉的体育健儿,有国梁等“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有李久林等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的总设计师……地大校友在谱写一曲曲人生华章的同时,也以自身的努力为母校赢得了荣誉,为母校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成就是昨天的句号,开拓是永恒的主题。展望未来,在新的征程上,“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地大精神,将永远是地大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地大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大人坚信,党的十七大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颁布实施为地大的建设和发展勾画了绚烂而又广阔的前景。学校将为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谋求人类与地球的和谐、协调发展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中国地质大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相关数据截至2009年10月)
培训学校:中国地质大学深圳研究院
课程名称:中国地质大学(深圳)在职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招生
咨询热线: 0755-88842400 0755-83692700 0755-88844436
手机号码:15811841184    电子邮箱:nihao@foxmail.com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会员专区 - 客户服务 - 疑难解答 - 联系我们
总裁世界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4 - 2017 www.ceoedu.com/www.ceoedu.com
总机电话:0755-88844436   业务联系:0755-83692700   中国·深圳 粤ICP备14047004号
客服咨询
24小时客服在线
马上咨询